《跑跑镇》教学视频及赏析
《跑跑镇》教学视频及赏析
教学视频
邹静《跑跑镇》教学视频
“绘本教学”发出第二届全国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研讨会的论文、视频征集信息以后,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的征文、视频50余个。本号选取其中优秀文章已陆续推送。接下来,我们还会继续推送优秀文章,欢迎老师和朋友们积极投稿。
今天,我们推送贵阳清镇培文北大学校邹静老师的绘本教学视频《跑跑镇》前20分钟精彩片段,分享给大家。
这段视频,主要包括导入环节和主体内容的教学环节。其中,导入部分主要包括回忆和引入这两步:
1.回忆以前学过的绘本。虽然看似和《跑跑镇》这节课没有太大联系,但隐性地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,使他们快速进入绘本学习的状态。
2.呈现新的绘本。带领学生阅读了绘本的基本信息,包括封面上的文作者、图作者、出版社、封面图画以及书的扉页等等。这个细节和习惯,体现了邹老师相对专业的绘本教学素养。
绘本内容的教学环节是本课的重点,这里主要从绘本特色、教学手法和师生互动三个方面做一个简析。
1.绘本特色
(1)各个“碰撞”的情节之间是平行的,而非纵向发展的。故事性不强,但是却充满创意。每打开一页,都是新的小动物,就好像一页是谜题,一页是谜底,循环往复。
(2)富有动感和声音趣味。画面上的小动物都在快跑,很具有动感。绘本的文字也很少,并且都是拟声词。小动物“哒哒哒”的脚步声,以及“咣”的碰撞声,都为绘本增加了动感和声音特效。
2.教师教学
邹老师的这节课还是以讲授法为主,但也结合绘本特色增加了一些创新元素。
(1)巧用书中“咒语”。平行的情节,如果一直采用讲读或一问一答的形式,就会变得枯燥。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形成了“黑熊哒哒哒,白熊哒哒哒……黑熊白熊……“咣”——变成了熊猫”这样富有节奏感的咒语。齐声念咒语,就像变魔法一样新奇有趣,可以时时激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;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些杂乱的单个的声音纳入齐声朗读之中,有助于维护课堂秩序。
(2)运用变式,培养学生逆向思维。在展现两种事物碰撞出新事物之后,还对事物进行了拆解,依次形成了“小猫+小鸡=(?)、馒头+(?)=包子、老巫婆—(?)=老奶奶”这三种变式。有易到难,步步推进,还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迁移运用。
3.师生互动
使用“咒语”是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,生动有趣。此外就是典型的问答互动了。当讲到两个小动物碰撞会变成什么时,邹老师会先在PPT上呈现一个大大的“?”,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之后再来揭秘。而对于好的回答,老师也会领着全班同学给她掌声进行鼓励,并进行总结,这是一种良好的积极反馈。
总之,从学生的积极表现来看,这节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首先,碰撞的创意给学生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,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变化和猜测的乐趣。
其次,趣味化的拆解过程,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。
最后,也最重要的是,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主动的思考并收获了成就感。当一位同学回答出苹果和宝石撞在一起会变成石榴时,孩子们自发地进行鼓掌;在回答图画上为什么是火车而不是汽车时,一个小女生情不自禁走上了讲台,在图上指出了她观察到的细节,并获得了大家的肯定……
当然,该课也有一些有待讨论之处:
1.上课时,老师一直站在教室的左前方,提问也以左前方区域的同学居多,坐在后排和右边的同学容易受到忽视。
2.老师有点囿于标准,开放度和创造力不够。例如,老师提问雨伞是由什么碰撞而成的,有个同学回答是“碗”,老师就默认否定了这个答案,而急于把学生们引向“正确答案”。课堂可以更开放一些,激发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2
教学评析
本文作者
1、视频执教者:邹静 贵阳清镇培文北大学校
2、教学评析人:陈威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
未经授权,谢绝转载
(部分图片和音频来自网络,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)
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,关注绘本教学公众号!
以绘本为名,陪你一路成长
不失初心,不忘初衷